为什么说出家身是求菩提***殊胜的身
为什么说出家身是求菩提***殊胜的身
为什么说出家身是求菩提***殊胜的身
在大论集注这样说,“若善趣身而不圆满一切德相,仅能成就一少分德,虽修诸道,进程微少,故定须一***圆满者,此中护求寂等未圆学处,犹非满足,故须励力,护比丘等圆满学处”,也就是说,不但是出家身比在家身要圆满,在我们修道的时候,***圆满的、我们***希求的身,还不仅仅是出家身——不仅仅是出家的沙弥,而且还是比丘,这是我们***希求的,因为它能够***快地使我们的修道达到究竟。这就是说我们在发愿的时候,希求常得出家——依着暇满身,依着暇满身当中的出家身,依着出家身当中***殊胜的比丘身,来灭除生死,来趣求大菩提。因此我们就了解到,是这样发愿的。
出家之后,要修净戒,“无垢无破无穿漏”。出家有出家的相,出家的相是什么?就是“剃发着染衣”。出家人共同的特点,就是剃除须发,然后着染衣、坏色衣。我们的装饰,***主要的,一个是从我们的头发上来进行装饰,还有是从我们的衣着上进行装饰。如果这两个都舍弃了,那就表示,出家人的心态从这个样子上可以表现出来:他已经舍弃了五欲,不去受享五欲,从而舍弃了这个庄严身的头发和衣服。
衣服***主要的作用有两个,一个是遮羞,一个是保暖。出家人他也是人,不能不穿衣服,所以穿衣服仅仅达到保暖和遮羞,颜色要坏色。
剃发,不是说我们没有头发就活不下去,因此就舍弃头发。由于头发,我们会浪费很多的时间。就像很多人做发型要做好几个小时,要染、要洗、要编、要烫、要怎么弄,做了很多的花样。没有头发,这些都没有了。有头发的时候,大家自己可以想,你还要经常关注你的发型是不是乱掉了,经常要拿个镜子出来照一照、梳一梳、理一理、弄一弄,心经常会放在头发上面,缘念着这个头发。出家人没有头发,就不用缘念头发,省出了很多暇满身的时间。
这是出家人的相、样子,他的内涵、他的体就是这个戒体。出家之后,大部分出家众——除了刚出家的人仅有出家相,之后就要受戒,受戒就是有了戒体。有了戒体,那就要修净戒,不毁犯净戒,“无垢无破无穿漏”,这也是不忘失菩提心的第二个要点。这是不毁犯净戒。
还有一种说法,说“出家很好”,刚才我们说了很多出家的好,“但是你出家的时候,你的亲戚朋友不理解,为你伤心、为你哭泣,这个时候你就是在害人。你为了自己出家得到好处,去伤害别人,这是不对的。比如伤害了你的爸爸、你的妈妈,还有你的男朋友、女朋友,伤害了他们的感情,使他们哭泣,这样就使你出家成为一个坏事了”。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,我们就是要思考,首先我们承不承认出家是伤害人的事情?这个我们不承认。为什么不承认呢?他说应该承认,因为你出家了,你的亲人因为你的出家而痛苦了。那么我们要思考,什么叫伤害了他人?什么叫伤害他人的行为?这个行为我们首先要达成共识:伤害了有情,是不是先要有一个伤害有情的想法和意乐?如果没有伤害有情的意乐而对有情造成了伤害,算不算伤害?
在佛经里有讲,以前一种外道,他们认为杀生是恶业。什么叫杀生?通过我们的行为令有情断命了,就是杀生。(外道认为)这是一个恶业。佛陀认为要观待动机。不观待动机的话,比如我们走在路上,根本就不知道地上有个小虫,然后一脚把它踩死了,被踩死的小虫受到伤害了——命根断了,那么外道认为这要下地狱了。佛陀认为如果没有伤害的意乐,没有想杀死它的心,这不能成为一个下地狱的引业,这不是十恶业道的杀业道。这就是两者的不同:观不观待意乐。如果不观待意乐,那佛陀就说了,世间判一个人杀人了,就是说这个杀人者肯定是想杀人,然后判他死刑,不会说误杀也给他判一个死刑,跟前面的一模一样。
什么是误杀呢?比如说一个人在盖房子,盖着盖着一个石头不小心掉下来,正好一个人往那里走过,把他的头打坏了,死掉了。这个时候我们认为,这个人是不是受到伤害了?是受到伤害了。但是,是不是丢石头的那个人去伤害他呢?不是。他不是要伤害他而丢石头,这石头掉下去时,他根本就不知道。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意乐加进去。
但是误伤是有的,那这个问题是怎么来解决呢?是不是用不盖房子来解决呢?人家问这个人怎么死的,“被那个人盖房子的时候石头掉下来打死的”。我们能不能因此定义为“盖房子是杀人”?没有人会这样去定义,“盖房子是害人。为什么呢?因为把人打死了”。所以我们在了解这个情况时,“哦,原来这叫作误伤”,误伤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?那要增加一些防护措施,比如把围栏做起来,然后挂一些牌子,“此地危险”“闲人免进”等等。也就是说它的解决办法并不是把这个事情改变。
如果是杀人的话,比如说张三拿着刀去把一个人杀死了,那我们判断这个是不是坏事?杀人是坏事。那怎么改变呢?那就不准他杀人,不准拿着刀去杀人。所以这两个是不一样的,主动去杀人,那我们要改变他这个事情;误杀,那我们不是改变这个事情。也就是说,成就这个杀业的时候,必定要有杀的意乐,然后有杀的加行。那我们在对治的时候,把杀的加行和意乐两个都对治,以后既不能去想着要把人杀死,也不能去做一些杀死人的加行,这两个是要对治的。而误伤,是没有意乐的,我们却不是这样改变的。
从这个我们可以类比。一个人出家了,是不是必定会让别人不高兴?这不一定。比如像斯里兰卡、缅甸,还有上座部佛教,在云南那些地方,他们从小就出家了,少数民族很多都从小出家的,他们认为不出家是很奇怪的事情,“你家怎么儿子不出家?没有出息啊!”是这样认为的。你要受教育,你要怎么样,应该是出家。出家好,出家他很高兴。所以说出家本身并不一定会给人带来伤害,但是有的人出家却给人带来伤害了,那这就不是他出家去伤害别人,也就是说,出家本身不能定义为是一件伤害别人的事情。如果是的话,凡是有人出家了,必然会有人受到伤害。这两个不成因果关系,所以我们知道这不是正因果。
如果我们一定要认为出家是伤害人的事情,那我们可以说世间任何成功的事情都是伤害人的事情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你看,佛经里记载,佛陀成佛了,得到很多国王的恭敬和供养。你说这个事情是不是好事情?是好事情。那有人说这是坏事情,为什么?“他伤害别人了”。伤害谁了?“伤害外道了。外道的徒弟被拉过去,信佛了,不去供养外道,不理他了,那他气得不得了,他嫉妒”。那这个时候,如果你说这是伤害,那你就直接说“成佛是伤害有情的事情”,为什么?“因为外道不高兴了”。为什么不高兴呢?“谁叫你成佛了,你不成佛的话,这徒弟不好好的跟着我?因为你成佛了,把我徒弟抢走了,所以你把我伤害了”。
这样的话,推而广之,现在商业上有很多人成功了,有很多人失败了,那我们可以说,“凡是成功的人都是害人”。为什么?“你把那些人打败了,打败的人被你伤害了。你虽然不是有意打败他们,但是由于你的出现,他们被打败了,他们在社会无法立足”。你在学校里、班级上,你不能考得好,一考好了就伤害人。你考一百分,“你伤害人”,谁被伤害了?“你把70分、80分、90分的人全都伤害了。为什么伤害了?你比我考得好,我气嘛”。如果这样的话,那就乱套了。
所以,由此可以得出,出家不是伤害别人。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?“哦,出家不是伤害人的事情,所以不管父母同不同意,我们都不要去管他,我们就出家好了”,那也不是这样,我们应该防止“误伤”。所以佛陀有制定这样的规矩:出家需要征得父母的同意,如果是女众出家,要征得丈夫的同意。以前有这样同意的一个手续,现在也是一样,要有离婚手续这些。
所以我们在观待亲人的时候,也要慢慢地让他们接受,不能说“这个好事,我就去做,不要管他”。“反正都是要死的,早死、晚死不如现在就死”,这样是不对的。这样的话,人家就说:“你这个人学佛学得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了,不管我的死活。你没有学佛还会为我的痛苦想一想,学了佛了就变得不管人家死活了。”这是不行的,要顾及别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,要跟他们讲清楚。
有人就说,“讲清楚了,他就不会同意了”。这个很正常,他***次听说,是不同意的。根据我的经验看来,凡是父母都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,都是想为他好的。当他真正看到他的孩子已经决定要走这条路了,慢慢地,基本上***都还是会接受的。之所以反对,一个是情感上不接受,一个是认为孩子比较幼稚,“这明显是一条没出息的路”,所以他就很反对。所以我们在说到如何成办出家,一个是要观待周边的人,再一个,这也是在考验自己是不是很坚定。如果你真的坚定、信心具足,慢慢地通过这样多次的解决障碍、沟通,情况是会慢慢好转的。千万不要不顾及别人的感受,突然就消失不见了,那种是不太好的,基本上也是有点在逃避的感觉。
这两点,讲了社会上的人通常对出家的一种误解。这仅仅是两点,其他的,希望大家自己去想。
——《普贤行愿品讲记》宗宙法师
系列回顾 |点击查看
礼敬诸佛的要点是什么?
礼佛,既积集资粮又忏悔业障
背诵《普贤行愿品》颂的好处
一身复现刹尘身,一一遍礼刹尘佛
这样的顶礼方式是很殊胜的
什么是意的礼敬?
念赞颂有哪六种好处?
朝山拜佛如何积累殊胜资粮
供养佛菩萨,一般是怎么来供养?
为什么供养佛会获得极大的果报?
修持供养,从***简单的下手
拥有人身而不做供养,实在可惜
日常生活中善巧修习供养 获大福报
让供养成为一种习惯
普贤十大愿之忏悔业障
追悔,是四力忏悔中***主要的一个力
哪些过失你可能犯了还不知道
忏悔得安乐
随喜的对象是一切众生
发愿每天都作随喜
随喜的境要广,内容要深细
为什么要请佛住世
“回向众生及佛道”是什么意思
为什么修七支供非常重要?
如何在实际中运用七支供
清净的发愿和回向很重要
回向是执著吗
什么叫真正的饶益他
我随一切如来学 修习普贤圆满行
背诵《行愿品》偈颂,临终得普贤菩萨摄受
如何依《行愿品》的颂去发愿往生净土?
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
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
THE END